为什么微软要把数据中心设在水下?
确实,微软希望降低冷却成本。
众所周知,数据中心的运行会散发大量的热量。
如果热量不及时散发,极有可能烧毁服务器。
但增加冷却设备会增加能耗,从而增加成本。
微软工程师因此开发了“不寻常”的方法:将数据中心存储在水下。
数据中心散发大量热量,尤其是在数据高峰期间,这会增加服务器的运行压力,加快工作速度并产生更多热量。
如果温度不能及时降温,就有烧伤的危险。
出去。
数据中心一旦宕机,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人们找到了很多方法来降温。
据统计,数据成本当中。
中心,电力成本约占20%,其中42%的电力成本将用于散热。
因此,为了降低冷却成本,微软将其数据中心建在水下。
这样就节省了一部分电费,而且不用担心数据中心运行速度太快,不能及时散热。
另一方面,微软的行为也符合当下的环保理念。
通过使用自然水冷却,减少了对电力的依赖,这意味着化石能源对环境造成的日益增加的负担也减轻了。
毕竟,当今大部分电力供应仍然以化石热能为主。
微软表示未来将建设更多水下数据中心并广泛实施。
不得不说,微软确实是一家技术创新、创意十足的公司!微软今天的成就与每一位研发人员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
但令人惊奇的是,未来海洋中不仅有水下隧道、水下电缆,还有数据中心。
为什么微软非把服务器沉在海底?而华为却放置在深山中,有什么不同?
1、云计算依托庞大的数据中心,这些数据中心遍布全球,支撑无数互联网用户随时随地获取资源。2、数据中心的散热成本较高,如何有效散热是降低运营成本的关键考虑因素。
3、微软选择将服务器部署在海底,利用海水的自然冷却能力,而Facebook和阿里巴巴则分别利用吕勒奥的低温气候和杭州千岛湖的深水来冷却其数据中心。
4、腾讯选择利用贵州贵安山洞的降温环境,华为也在这里建设了数据中心,因为当地气候凉爽稳定,电费低廉。
5、微软海底数据中心利用海洋寒流经过的地方,通过自然冷却来减少空调的使用和成本。
6、无论是微软、华为、谷歌还是苹果,在建设数据中心时都会考虑成本和安全因素,尤其是散热问题。
7、海底服务器的散热依赖于海水的低温和流动性,而深山服务器则依赖于洞穴的低温环境和风流。
八、建立海底和深山数据中心,目的是隔热降温、节能减排。
虽然方法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
9、微软和华为的选址策略体现了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最佳冷却解决方案,而其他科技公司也在寻找最合适的冷却技术。
10、服务器运行会产生大量热量,需要采取有效的散热措施。
微软和华为选择不同的环境来实现节能减排。
11、贵州气候凉爽、电费低廉、地质稳定,有利于数据中心的运营和成本控制,成为科技企业数据中心的首选地点。
12、微软和华为的散热策略体现了双方对成本、稳定性和技术创新的不同考虑,也体现了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
海底数据舱是干嘛的
海底数据舱是指将传统数据中心从陆地移至海底,有效利用海水冷却服务器的海底数据中心。
海底数据室将于2022年竣工,从天津港到海南。
交付陵水的全球首个商业海底数据中心也将进入海上安装阶段,预计竣工。
它将在今年年底上市。
11月24日2023年,1300吨级海底数据中心核心设备“海底数据舱”在海南陵水海域调试成功。
全球首个商业海底数据中心一期已成功安装。
该项目将100%完成。
数据机房采用耐腐蚀材料制成,结构设计寿命为15年,为机房内的每台IT设备提供电源和网络连接,并将热量散发到海水中。
冷却系统。
数据舱内的IT设备通过海底光电混合电缆与岸站连接,并接入互联网,实现多种数据应用。
研究规划及特点
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项目,与同类规模的数据中心相比,拥有100个房间。
已安装并可供使用。
陆上传统数据中心用电量总计1.22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省建设用地6.8万平方米,节约淡水10.5万吨。
作为一个新的数据中心系统,海底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安全可靠;节省土地和淡水资源,易于与清洁能源融合。
海上风电将海洋能转化为计算,帮助数据中心实现碳中和,为国家综合大型数据中心系统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海底数据舱”应用水深超过30米,重量1300吨,相当于1000辆汽车的重量,罐体直径3.6米。
到“天河”空间站核心舱,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潜艇数据室。
以上参考:百度百科-海底数据舱
海底数据中心采用工厂预制模块化部署的原因
原因如下:1、快速:工厂预制模块化部署,可以缩短数据中心的建设周期,提高建设效率。据介绍,微软的ProjectNatick可以在90天内部署这些服务器防水舱,而传统数据中心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才能建成。
2、灵活性:工厂预制模块化部署,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数据中心的规模和位置,并根据需要添加服务器。
据介绍,海兰信是我国第一家研发类似设备的公司,可以随时根据需要添加服务器。
3、简单性:工厂预制模块化部署,可以简化数据中心的设计和运营,减少人员和设备的投资。
据悉,海底数据中心可以实现长期无人维护,而传统数据中心需要大量人员和设备进行监控和维护。
微软为什么非要把数据中心设在海底?了解服务器背后的科学
微软为什么要把服务器放在海底?第三次互联网革命,云计算逐渐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战略轴。它汇集了众多的计算机资源,使每个互联网用户都可以随时获取资源。
这背后真正的依赖并不是来自高空的云层,而是来自地面上无数服务器组成的数据中心。
面对近年来数据中心建设的快速发展,微软另辟蹊径,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与陆地相比,海底可能是数据中心的最佳目的地。
首先是成本问题。
数据中心的发展直接导致能源消耗的增加。
据统计,全球数据中心每年消耗的电力约占全球总电量的2%,能源消耗成本占整个IT行业的30-50%。
因此,“如何降低服务器散热成本”成为互联网企业不断思考的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几大巨头都推出了自己的“精密散热方式”。
Facebook位于瑞典吕勒奥的数据中心距离北极圈不到70公里。
这里常年气温较低,可以吸入冷空气来散热。
阿里巴巴数据中心位于杭州千岛湖,这里年平均气温17℃。
深湖水的循环流可用于帮助冷却服务器。
腾讯贵州贵安数据中心拥有5个洞穴,隧道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安全、隐蔽、低温。
微软更有想象力,直接将服务器沉入海底,想要利用海洋的自然冷却能力,打造一个环保节能的水下数据中心。
距离问题同样重要。
目前,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距海岸60公里范围内。
想象一下,如果数据中心放置在沿海城市附近的海域,数据传输距离将大大缩短,网络速度也会大幅缩短。
得到显着改善。
另一方面,如果想要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建设数据中心,就会面临占地面积、能源成本、法律法规等一系列挑战。
在偏远地区建设数据中心也会导致网络问题。
延迟问题。
因此,基于以上两大优势,2014年8月,微软正式启动ProjectNatick,探索水下数据中心的可行性。
2015年8月,第一个水下数据中心原型在加州海岸运行了101天。
2018年6月,第二台配备864台服务器的原型机被放入苏格兰奥克尼群岛附近的海底深处。
为了验证其经济、物流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该机器将在海底运行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