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CPU频率问题
一般来说,计算机的CPU频率是固定的。
修改CPU频率就是提高CPU的工作频率。
步骤如下:
打开电脑,进入BIOS。
在CPU选项中,通常会有一个支持外频超频的位置,这是一组数字,比如默认CPU外频是200MHz,那么在这个位置就会显示200,你可以在这个位置选择更改外频位置 。
通过提高外频,CPU频率就会提高,从而达到超频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超频外频的时候要一点一点地进行,第一次可以设置为外频205,然后重启看看系统是否正常,正常的话就去返回并设置为210。
如果是的话,就反复调整外频,直到达到一定数值时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然后给它加电压,一点一点地增加,否则可能会烧毁。
首先加0.1V电压重启,看能否正常重启。
如果无法重启,那么这就是最大超频。
CPU的散热也很重要。
如果散热不好,不仅温度太低,还可能导致CPU烧坏。
因此,必须保证其配备良好的风扇,必要时还可以采用水冷散热。
CPU超过外频水平后,内存频率自然也会跟随,所以超频往往不成功。
问题通常不是 CPU 配置,而是内存。
超频时,只要PCI-E锁定在100,显卡就不会超频。
CPU超频时如果不锁定PCI-E,显卡就会烧坏。
可以覆盖的内存量取决于物理条件,好的物理条件可以超过1500。
另外,如果内存是双通道磁带(不是阵列),这也可以。
超频很难,除非是封装或者最好用单通道内存。
cpu超频是超主频还是睿频?
CPU超频的重点是睿频频率而不是静音频率。如果处理器的默认频率为3.6GHz,睿频为4.0GHz,当你尝试将频率提升到3.8GHz并进行性能测试时,可能会发现性能反而下降。
这是因为原本最大睿频为4.0GHz,但超频后最大频率变为3.8GHz,导致性能受损。
静音频率对于用户来说其实用处不大。
主要用于校准TDP(热设计功耗)。
也就是说,在处理器默认频率下,理论功耗不会超过TDP标定值。
但在实际使用中,我们通常会让处理器达到睿频状态,因此实际运行时的功耗会超过TDP。
静默频率对于TDP校准没有实质性意义。
实际情况下,CPU不会运行在静音频率,也不会只消耗TDP标记的功耗。
睿频是处理器实际满载性能的体现。
超频是基于睿频频率的操作。
CPU性能的衡量也是基于睿频频率,而不是默认频率。
不过,有一种特殊情况需要注意。
基于TDP提供的散热设计,如果散热仅根据处理器校准的TDP进行,由于TDP是根据默认频率校准的,所以处理器实际能够稳定运行的频率被限制在默认水平 。
为了使 CPU 保持稳定在睿频频率,它必须提供超过 TDP 的散热水平。
这就是为什么高性能散热设计对于提升CPU性能具有重要意义。